`
king_tt
  • 浏览: 2099858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深圳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教师资格考试练习题

 
阅读更多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最初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
面对信息社会教育的新变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现出以下8种新趋势: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③研究学习者的内在过程和机制;④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⑤研究情境环境的影响;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模式;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5、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①连续性和阶段性;②定向性和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6、心理阶段的划分: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7、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8、中学生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五个部分。(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①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②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③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①目的更明确;②持久性明显发展;③精确性提高;④概括性更强。(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①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②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③抽象记忆占优势。(4)中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②自相矛盾的情感;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高中生的情感特点:①个性化的情感;②浪漫主义热情。(5)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
9、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及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对教育有何启示?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合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面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以下概括(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0、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人格的发展上一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又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和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①学习信任阶段;②成为自主者阶段; ③发展主动性阶段;④变得勤奋阶段;⑤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⑥显示充沛感阶段;⑦承担社会义务阶段;⑧达到完善阶段。教育意义:指出了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素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在教育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勤奋感,教师和学校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和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耐心的回答其问题,增强其自信心,发展其主动人格,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成败观,使其懂得成功的必然现象,不可因一时失败而丧失信心,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不要在同班或其他人员面前轻视和贬低他们。
11、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何启发作用?
基本观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启发作用:他也是个建构主义者。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第三,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学。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做到独立发现,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他的理论对与合作学习、情景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12、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育?
(1)改变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包括分校、分班、班内分组及跳、留级等。(2)改革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3)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掌握学习,个别指导教学法都是最佳的适应学生智力差异的方法。
三、学习的基本理论
13、什么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所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学习特点:首先,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第三,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4、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
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15、学生的学习内容分为哪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16、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成了哪些类型?
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慧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态度的学习;⑤运动技能的学习。
17、奥苏贝尔的分类?
奥苏贝尔(D•P•Ausubel)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①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②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可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18、我国的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
我国的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
19、什么是知识?技能?行为规范?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作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他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20、简述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拓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教育的影响: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是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形成的。他的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
21、什么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提出的,他认为学习的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出现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2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他的理论被成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内容(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 教育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原则(3)简评。对教育的启示:(1)教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2)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征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3)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纠正和提高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2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的表征,他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境进行再创造。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处。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主动的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的简单的呈现者,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做出某些调整。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进行,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25、举例说明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的三种模式?
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或新命题意义。下位学习又分为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②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或新命题有较高的包容面和较高的概括水平。例如:儿童熟知菠菜、芹菜等,在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就比较容易。③组合学习,当新概念和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既不产生关系又不产生下位关系,他们就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
26、组织学习的原则和策略?
①逐渐分化原则(即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容性最光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的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样可以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②整合协调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如何读升微亿十时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③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就如何贯彻“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提出了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这也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27、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论的八个阶段是什么?
①动机阶段;②了解阶段;③获得阶段;④保持阶段;⑤回忆阶段;⑥概括阶段;⑦操作阶段;⑧反馈阶段。
四、知识的建构
28、什么是知识?
所谓知识:从本质上说,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学所关心的主要是个体知识的获得、存储和应用问题。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明确性。
29、知识的分类?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装套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
30、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在实际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31、知识的作用?
知识是人对行为进行定向和调节的基础,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知识具有辨别功能、预期功能和调节功能。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但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2、知识的表征存储方式?
①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②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③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④认知结构。
33、用同化和顺应来解释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与此同时,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加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当新旧观念融洽相处时,新观念可以丰富、充实原有的知识,当新旧观念对立时,学习者需要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原有的观念会发生更为明显的顺应。同化意味着学习者联系、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同化新知识是原有知识发生顺应的基础,真正的同化离不开顺应的发生,只有转变原有错误观念,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才能真正一体化。
34、知识学习的不同类型?
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与支架学习;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5、理解的生成过程经历了哪些环节?
①长时记忆中存在的一些知识经验,它们会影响个体的知觉和注意倾向,会影响到个体以某种方式来加工新信息的倾向,学习者首先把这些内容提取出来,进入短时记忆。②这些内容和倾向实际上构成了学习者的动机,使他不仅能注意外来的、意想不到的信息,也能主动地对感觉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注意那些已经有过经验、仍有持续兴趣的信息,去进行选择性的知觉。③经过选择性知觉得到的信息,要达到对其意义的理解,还需要和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新信息的意义,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④在最后完成意义建构之前,学习者要先试探性地建立这种联系,进行实验性的意义建构。⑤在与长时记忆进行试探性联系、展开试验性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为了检验所形成的理解,学习者可能要与感觉经验相对照,也可能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经验作比较。⑥经检验,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应该回到感觉信息,检查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的试验性联系的策略,这包括:第一,构成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知觉的信息基础是否可靠;第二,从长时以及中提取的建立联系的信息是否合适;第三,从感觉信息中选用的信息是否合适;第四,如有必要,应该系统的考虑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所有可能的联系。⑦如果意义建构成功,就实现的意义的理解。
36、影响理解的客观因素是什么?
理解是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①学习材料的内容和②学习材料的表现形式会影响理解的过程和结果。
37、什么是学习迁移?它有哪些不同的种类?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种类有:①正迁移和负迁移;②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③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④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38、迁移的作用?
第一,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9、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①相似性;②原有认知结构;③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0、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①精选教材;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41、为什么说通过应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可以促进知识的深化?
在应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常常需要针对当前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案。因此,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样是一个建构过程,原有知识会在应用过程中被充实、深化[、整合和发展。①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熟练化。②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深化理解,促进知识经验的整合。③通过解决某种问题来建构起相关的新知识。所以说建构主义重视问题在学习中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深化。
五、技能的形成
42、什么是技能?技能的特点?
一般认为,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③你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43、为什么说技能学习是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随意性动作或无规则的动作,由于这种特性,他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他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所以说是学生的首要任务。
44、技能的种类?
操作技能(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
45、(操作技能)运动技能的分类?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本身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①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②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③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以来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型操作技能;④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等。
46、什么是心智技能?心智技能有什么特点?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特点:①对象具有观念性;②执行具有内潜性;③结构具有简缩性。
47、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有哪些?
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特点:对象的客观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结构的展开性。
48、心智技能的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有哪些?
包括三个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特点:对象的观念性、执行的内潜性和结构的简缩性。
六、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49、态度的实质?
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50、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行为成分。
51、什么是品德?品德的特征?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和道德的联系?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特征: ①品德形成的后天性;②品德内容的社会性;③品德表现的行为性;④[品德结构的稳定性;⑤品德抉择的自觉性。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品德和道德的联系:①个体品德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②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③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52、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二者也有区别: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作严格区分。
53、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分为四个阶段:①前道德阶段(1-2)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感念的发展。②他律道德阶段(2-8)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③自律和合作道德阶段(8-11、12)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行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④公正道德阶段(11、12以后)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即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进一步增强,真正达到了自律阶段。
54、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不同的发展顺序。三个水平是:①前习俗水平;②习俗水平;③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是:①服从与惩罚的定向;②朴素利己主义的定向;③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④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定向;⑤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⑥良心或原则定向。
5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56、为什么说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趋向成熟?
初中阶段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的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教育者应已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①依从、②认同、③内化三个阶段。
58、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
(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59、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①有效的说服;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利用群体约定;④价值辨析;⑤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七、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60、什么是问题以及问题的种类?
所谓问题,是指给定信息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可以分为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61、什么是问题解决及其问题解决的特点?
所谓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目的性;②认知性;③序列性。
62、问题解决包括哪些要素?
包括三个要素: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63、有结构问题和无结构问题的差别?
有结构问题(结构良好)一般目标充分明确,答案为一,不摸棱两可;无结构问题(结构不良)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
64、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
①建立问题的表征。也就是理解问题的意思,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②搜寻方法。基于上一环节所建立的问题表征,学习者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初始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达到目标、解决问题的方法、路线;③执行解法与评价。找到解法后,看是否能解决,最后评价自己得到的结构,找出错误并进行修正和调整。
65、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
①理清问题及情境限制;②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厉害关系;③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④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⑤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⑥实施、监察解决方案;⑦调整解决方案。
66、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①问题的特征;②已有的知识经验;③定势与功能固着。
67、创造性的含义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基本特征: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创性。
68、对比说明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差别?
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69、举例说明什么是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方法,比如,在研究原子结构时,把太阳系来类比原子结构,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围绕原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转一样。
70、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两者并非简单的线性的关系,两者既具有独立性又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如下:①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具有低创造性;③低创造性的智商可能高也可能低;④高创造性必须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71、哪些个性因素会影响到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错误与模糊;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
72、说明头脑风暴训练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应用此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①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提出的方案暂时不作评价或判断;②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③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④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可以先又教师提出问题,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可拓宽思路,产生互动,激发灵感,提高创造性。
八、学习动机
73、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74、学习动机的结构?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
75、学习动机与学习需要和诱因之间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组成的。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并不等于他会为满足学习需要而行动,只有出现了与学习需要相适应的外部诱因时,学习需要才能成为学习动机,诱因吸引学生进行定向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
76、学习动机的作用?
①激活功能;②定向功能;③强化功能;④调节功能。
77、学习动机的分类?
①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②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③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78、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为中介的。存在着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积极的影响,成就动机较强的一组,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能够不断的取得进步,学习效率相对较高;而学习动机较弱的一组,则没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过分强烈的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窄,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学生的思维效率,两者之间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异动。
79、什么是归因理论?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什么?
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80、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九、学习策略
81、什么是学习策略?特征?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特征:①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②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必须的;③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④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82、学习策略的结构?
简单的说,学习策略是由两种相互作用的成分组成的:一种是基本策略,被用来直接操作学习材料,如领会和记忆策略;另一种是辅助性策略,被用来维持合适的学习心理状态,土专心策略。有人总结出学习策略的三种成分:(1)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②精细加工策略;③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①时间管理策略;②学习环境策略;③努力管理策略;④社会资源策略)
83、简述元认知的含义及结构?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
84、学习策略的培训要遵循哪些原则?
在进行学习训练是,无论教什么策略,怎么教这些策略,都可以遵循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自我监控原则以及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
85、学习策略的培训可采用哪些方法?
①指导教学模式;②程序化训练模式;③完形训练模式;④交互式教学模式;⑤合作学习模式。
86、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利用指导教学方法培训某一种学习策略?(P268-269)
(1)指导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的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让学生口头叙述和明确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并报告自己应用学习策略时的思维,通过不断重复这种内部定向思维,可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感知、理解与保持。同时,教师依据每种策略来选择许多恰当的事例来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概括化认识;提供的事例应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由简到繁,使学生从单一策略的应用发展到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从而形成一种综合应用能力。
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87、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心理健康,具体地说,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③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④具有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⑤具有健全的人格。
88、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什么?
总得来看,不外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1)生物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病菌、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2)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3)个体心理因素:包括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
89、中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
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中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这是由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①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②中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③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90、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①焦虑症;②抑郁症;③强迫症;④恐怖症;⑤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⑥性偏差;⑦进食障碍;⑧睡眠障碍。
91、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与策略)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Baidu <cb>考题集</cb>吧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